行銷漏斗英文又稱為 Marketing Funnel,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經典商業分析框架,讓我們系統化地分析消費者的行為,並對症下藥找到提升曝光、增加轉換的突破口。

然而,僅只是套用傳統的三層漏斗架構是不夠的,所以這篇文章會仔細說明各階段的執行祕訣,以及如何搭配行銷策略、工具發揮最大效果,讓品牌走出與競品差異化的路徑,有效打中消費者痛點。

一、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是什麼?

行銷漏斗圖:上層漏斗、中層漏斗、下層漏斗
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示意圖

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,是將消費者旅程從一開始接觸品牌、到最後決定購買的過程,依序切割成數個階段的漏斗狀模型,通常會分為「意識、評估、決定」三大階段:

  1. 上層漏斗(意識 Awareness):人們意識到自己有某個需求/困擾/問題
  2. 中層漏斗(評估 Consideration):人們開始透過各種管道,四處尋找解決方法
  3. 下層漏斗(決定 Conversion):人們決定選擇某個商品,並購買商品、成為顧客

更具體來說,消費者在行銷漏斗的每一層,可能會有以下行為:

  1. 上層漏斗(意識 Awareness):某人開始健身後,想要追蹤自己的運動量、卡路里等指標
  2. 中層漏斗(評估 Consideration):某人開始比較市面上各種智慧型手錶
  3. 下層漏斗(決定 Conversion):某人最後決定購買到門市試戴並購買 Apple Watch

可以注意的是,「意識、評估、決定」對應上方的例子,其實就是呼應「想要、比較、購買」這幾個動詞,而這幾個動詞串聯起來,剛好是從「潛在消費者」變成「消費者」的心路歷程——換句說話,行銷漏斗等於是將消費旅程,轉換為結構化的策略框架了!而善用這個思考框架決策,可以帶給我們三大好處:

  • 確保每一階段都與總體目標一致,簡化行銷策略的制定,也能協調各部門分工
  • 找到潛在客戶主要的轉換來源,讓我們可以加倍投入資源、改善預算分配
  • 透過分析每層漏斗的轉換率,可以評估哪個環節流失率最高,需要優化改進

總而言之,行銷漏斗的精神在於「努力把每個名單變成訂單」,為了達成這個目的,我們要分析每一層漏斗,思考如何在各階段給與潛在消費者刺激、減少從漏斗流失的人。

二、行銷漏斗 3 大階段:TOFU-MOFU-BOFU(三層漏斗)

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只是個思考框架,所以這邊會依序完整解釋上層/中層/下層漏斗的定義、重點,並搭配實際案例說明,讓大家理解行銷漏斗各階段,在實務上的執行方法、執行技巧有哪些。

行銷漏斗階段 1:上層漏斗(意識 Awareness)

行銷漏斗最上層:上層漏斗,主要目的是增加曝光
上層漏斗(意識 Awareness)與操作方法

  • 定義

上層漏斗又稱 The top of the funnel(簡稱 TOFU),顧名思義是漏斗的最上層,也是潛在消費者第一次與品牌接觸的時刻。此階段的潛在消費者,只知道他有個困擾/問題想要解決,但還不知道該怎麼辦,可能沒聽過、或是不清楚我們的品牌。

品牌端在這個階段,要盡量吸引這群人的注意,並且讓他們認識我們的品牌、產品,最好讓他他知道我們能解決他的問題。這個階段的占比最大,因為品牌要大範圍透過各種管道,盡可能累積越多流量、越多潛在消費者越好

  • 目標

增加曝光率、品牌知名度,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品牌;這層能累積的人越多,能往中層漏斗、下層漏斗移動的人就會越多

  • 目標客群特徵:精準度低、數量大、購買意願低

  • 常用方法:some text
    • 社群媒體
    • 部落格
    • Podcast
    • YouTube
    • 講座
    • SEO
    • 付費廣告
    • 訂閱部落格電子報
    • 展覽、市集
    • 網紅行銷

  • 實際案例:some text
    • 在 Instagram、Facebook 等平台發布有趣或具有教學性質的貼文/短影音,以比較生動的角度介紹自家產品
    • 針對產業/產品常見問題撰寫部落格文章,吸引潛在客戶。像是包包品牌就能撰寫包包清潔、包包保養之類的主題
    • 主持 Podcast 討論產業趨勢,或是在 Podcast 置入廣告。像是電子書廠商,就可以邀請說書 Podcast 創作者在節目中穿插產品介紹
    • 請團隊人員參加各式線上、線下的主題講座,分享產品經驗結合主題的同時,也能讓更多聽眾認識品牌
    • 透過 SEO 策略優化網站內容,以提高網頁在搜索引擎結果頁的排名,讓更多人有機會一搜尋關鍵字就找到品牌網站
    • 在 Google、 Instagram、Facebook 等各種平台投放廣告,或是買廣告牆、車體廣告、電視廣告等等
    • 在官網經營部落格,發布與產品相關的教學、知識,並邀請讀者訂閱

行銷漏斗階段 2:中層漏斗(評估 Consideration)

行銷漏斗第二層:中層漏斗,主要目的是提升信賴感
中層漏斗與操作方法
  • 定義

中層漏斗又稱(Middle of the funnel,簡稱 MOFU),從上層往下到中層,篩選掉一批對品牌沒那麼有興趣的人之後,剩下這群潛在消費者多多少少是與品牌有過互動、或是聽過品牌的人,包含:訂閱電子報、追蹤粉專、點擊付費廣告、看過傳單等等,但還在評估、比較階段,不確定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最佳選擇。

更進一步來說,其實行銷漏斗還會依據不同產業,而有較長、較短的漏斗差異,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中層漏斗。舉例來說,比較高單價的耐久財產品(如冰箱、冷氣),或是需要蒐集客戶名單的服務型產業(如顧問、室內設計),客戶通常都需要花比較多時間了解、評估、比較,不太會只看過一次廣告就立刻下單,所以中層漏斗這一段會比較長(客戶在比較、考慮的時間更久)。至於如何在這個環節好好理解並回應他們的需求和疑惑,絕對是進入下一層漏斗、轉換訂單的關鍵步驟。

因此,品牌端在這個階段,要努力提升這群潛在消費者對我們的信任感,並凸顯出我們與其他品牌的差異處、獨特價值。

  • 目標:提升互動率、信賴感,與潛在消費者培養信任基礎,同時強調品牌與眾不同的特色定位,讓潛在消費者知道為什麼非選我們不可

  • 目標客群特徵:精準度中、數量中、購買意願中

  • 常用方法:some text
    • 客戶好評推薦
    • 成功案例
    • 電子報
    • 互動測驗
    • 免費試用
    • 再行銷廣告
    • 產品開箱(影音、圖文)

  • 實際案例:some text
    • 在社群、Google Map 上讓現有客戶分享正面評論,或是以購物金為誘因邀請用戶提供回饋,再製作成社群、廣告素材發布出去
    • 邀請先前的使用者分享親身經歷,說明產品、服務如何解決客戶的具體問題,化解其他潛在消費者的疑惑
    • 透過電子報,發送一系列內容深入、有價值的信件,以培養潛在客戶。像是產品使用、維護教學、迷思破解等等,展現專業感、累積信賴度,讓消費者有問題時第一個就想到我們
    • 透過一些趣味問答、遊戲互動,吸引潛在客戶,幫助他們找到問題、建議解決方案。像是美妝品牌,就可以利用 chatbot 設計肌膚檢測問答,根據對應的乾燥、油性膚質推薦對應的保養品
    • 提供試用包、服務試用,或是在門市試穿試戴,讓潛在客戶親身體驗其好處、確定產品能解決他的問題
    • 重新針對先前與品牌互動、但未轉化的訪客再次投放廣告
    • 可以自行開箱、直播,或是邀請網紅使用產品,將使用過程的影片、照片分享到社群平台,讓消費者不用出門也能掌握商品的使用狀況。舉例來說,服飾品牌就可以邀請不同身形的模特兒,直播試穿新品,讓潛在消費者可以即時詢問產品相關問題

行銷漏斗階段 3:下層漏斗(決定 Conversion)

行銷漏斗第三層:下層漏斗,主要目的是增加轉換率
下層漏斗與操作方法

  • 定義

下層漏斗又稱(Bottom of the funnel,簡稱 BOFU),這個階段的潛在消費者,通常已經認識我們的品牌,甚至很感興趣,接下來只要給他們一點刺激/誘因,推他們一把,很高機率就會買單了!

因此,品牌端在這個階段可以設計促銷優惠活動,或是針對不同目標客群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廣告再次投廣,讓潛在消費者確信我們的產品,是眾多品牌中最符合他需求的那個。

  • 目標:提升轉換率,刺激消費者把購物車的商品結帳清空、或是決定選購我們的服務

  • 目標客群特徵:精準度高、數量少、購買意願強

  • 常用方法:some text
    • 限時優惠
    • 清晰的行動呼籲(CTA)
    • 結帳流程簡化、優化
    • 個人化推薦
    • 新會員優惠
    • 購物車未結帳提醒
    • 退款/換貨/保固保證
    • 在商品頁附上清晰的功能、價格比較圖表
    • 提供線上客服管道
    • 公益回饋

  • 常用方法:some text
    • 在官網放置清晰的行動呼籲(CTA),如「優惠倒數 3 天!立即前往購買」等字樣,可以吸引消費者目光,創造急迫感,鼓勵立即購買
    • 根據先前社群互動或點擊過的廣告,將潛在用戶依據興趣、廣告主題區分族群,貼上對應標籤,再投其所好推薦個人化的產品購買建議,以增加轉換的可能性
    • 提供線上客服、客服信箱、社群渠道,顧客可以隨時詢問產品、購物問題;甚至可以搭配 chatbot 自動回覆功能,即時回覆常見問題,或是引導客戶留下資料、問題,再安排專業客服人員回覆
    • 透過新會員首購優惠碼、購物金、會員點數加倍送等方法,鼓勵消費者下第一筆訂單,並提升回購的可能性
    • 發送簡訊、Email 提醒給放棄購物車的客戶,鼓勵他們完成購買。
    • 退款/換貨/保固保證,以減少潛在消費者的擔憂,並鼓勵轉換
    • 提供多種付款/送貨方式,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並提高轉換率
    • 以北歐手錶品牌 Nordgreen 作為公益回饋的案例,他們標榜回饋地球、社會的永續價值,讓消費者購物後到官網輸入錶身背後的專屬序號,就能從教育、健康、環境中選擇一個公益項目,由 Nordgreen 協助捐贈款項。透過價值的加乘,樹立出與眾不同的品牌價值,也能幫助鼓勵消費者下單

總而言之,最基礎、最入門的行銷漏斗概念,就是這樣由上而下的三個階段,這種結構我們稱為「TOFU-MOFU-BOFU」,也就是將三層漏斗的英文簡稱結合在一起。實務上,行銷漏斗並不是一個僵化的線性過程,因為潛在客戶有可能:

  • 在不同階段進進出出
  • 不經過上層漏斗,直接進到中層漏斗
  • 在上層漏斗、中層漏斗間反覆上下移動,但遲遲不購買

舉例來說,潛在消費者如果是一個有健身習慣的人,想要更有效地補充蛋白質與其他營養成分,這時他可能直接向教練、健身朋友詢問,簡單比較之後就直接選購某品牌的商品,直接進入下層漏斗——因為身邊就有親身經歷的顧客分享經驗了。

不論如何,行銷漏斗還是提供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策略框架,幫助我們規劃、決策與執行。然而,實際上的行銷漏斗的種類不只這一個而已,下一段將為大家延伸介紹其他的行銷漏斗種類。

三、行銷漏斗理論有哪些?

上面介紹的「TOFU-MOFU-BOFU」三層漏斗,是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最基本的雛型架構,實際上適應不同產業、不同產品需求,也發展出不同的四層、五層漏斗,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切割分層、調整指標。

不論如何變化,行銷漏斗其實最終都可以回歸到用三層的角度來理解與拆解。所以這邊會延續先前的概念,再往上疊加新的概念,為大家介紹經典的 AIDA、AARRR 與數位行銷漏斗這 3 種概念。

行銷漏斗理論 1:AIDA(四層漏斗)

AIDA 行銷漏斗四大階段:認知、興趣、欲望、行動

AIDA  是 1890 年代由廣告專家 E. St. Elmo Lewis 所提出的理論,起初只是將消費者旅程依照順序分成四階段,後來被圖像化為漏斗的形狀,成為行銷界最常用的一種漏斗模型。主要由以下四個階段組成:

  1. 認知(Awareness):潛在客戶可能看到了我們品牌的廣告、社群貼文,或是從朋友口中聽說,開始初步了解我們的品牌、產品或服務。
  2. 興趣(Interest):潛在客戶覺得我們的產品或許能解決他的困擾/需求/問題,因而對我們的產品/服務產生興趣
  3. 欲望(Desire):潛在客戶研究調查、評估比較與我們相似的各品牌產品,甚至已經在考慮要不要購買。這個階段也可稱為考慮(Consideration)。
  4. 行動(Action):潛在客戶實際購買了我們的產品/服務,或是達成我們希望他執行的動作(如:填寫資料表單、預約服務體驗/產品試用)

AIDA 當中的興趣(Interest)、欲望(Desire),其實可以理解成中層漏斗(Bottom of the funnel,BOFU),只是再將其細分成「想要了解」、「考慮購買」兩個階段,方便我們進一步分析如何促使潛在消費者從「有興趣」變成「想購買」。

行銷漏斗理論 2: AARRR 行銷漏斗(五層漏斗)

 AARRR 行銷漏斗五大階段:獲取、活躍、留存、推薦、收入

企業家 Dave McClure 於 2007 年提出 AARRR 模型(也被稱為 Pirate Metrics,海盜指標),是一種以「獲客」為中心的關鍵指標,目的在於幫助公司分析每一個與客戶互動的環節,進一步判斷如何優化產品體驗,並持續增加客戶。這種模型特別適用於實體服務、電商、雲端存取或是訂閱制等,重視「客戶名單」的公司。英文字母代表的意義分別為:

  1. 獲取(Acquisition):客戶最初是如何發現,並與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互動的?(如:廣告)
  2. 活躍(Activation):用戶在首次體驗產品時採取了哪些行動?(如:註冊帳號)
  3. 留存(Retention):用戶是否會持續回購,或是與我們產品長期互動?(如:開始訂閱)
  4. 推薦(Referral):客戶是否會分享我們的產品好評,並推薦他人使用?
  5. 收入(Revenue):這些用戶為我們帶來的總收入增長?平均從每個用戶獲得的收入是多少?

「獲取」、「活躍」可分別理解為三層漏斗中的上層漏斗、中層漏斗,而「留存」雖然可對應下層漏斗,但是它並非是「單次轉換」,而是強調如何優化產品體驗,讓客戶想要長期使用或持續回購

「推薦」、「收入」則是三層漏斗中沒有的指標,其意義在於讓「忠誠用戶」進一步成為產品的「推薦者」,帶來更多用戶。這種方式成本低、效率高,可以更有效地帶來對產品有興趣的潛在消費者,跳過漏斗的中、下層,省下許多廣告、行銷費用,並透過既有流量持續培養新的流量。

行銷漏斗理論 3:數位行銷漏斗(五層漏斗)

數位行銷漏斗五大階段:認知認知、興趣、考慮、行動、留存

結合前面提到的 AIDA、AARRR 行銷漏斗理論,有人將兩者合併之後,形成架構更完整的漏斗模型。實際上每一層的指標有不同的說法,可以根據品牌、產品調整,但我們大致可以這個版本為標準去增減調整:

  1. 認知(Awareness):對應上層漏斗(TOFU),潛在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(如社交媒體、Google 或朋友推薦)首次了解品牌。
  2. 興趣(Interest):對應中層漏斗(MOFU),潛在消費者對品牌的產品或服務表現出興趣。他們可能會訪問公司的網站,或透過客服、致電了解更多內容。
  3. 考慮(Consideration):對應中層漏斗(MOFU),潛在消費者積極評估他們的選擇,將品牌的產品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。他們可能會閱讀評論、觀看開箱影片或訂閱電子報以獲取更多資訊。
  4. 行動(Action):對應下層漏斗(BOFU),潛在消費者進行購買,或採取我們期望的行動,如:註冊服務、預約試用、購買產品等等。
  5. 留存(Retention):這是為改良三層漏斗而新增的指標,專注於培養既有客戶,鼓勵重複/長期購買,並建立品牌忠誠度,讓使用者成為品牌的宣傳者,帶來更多新用戶。

數位行銷漏斗比起百年前提出的三層漏斗,更適用於消費者旅程複雜(註一)、廣告費高昂(註二)的現當代,可以避免流量持續流失,並透過忠誠用戶持續培養品牌自己的流量池。這其中的關鍵,除了漏斗指標的改良之外,相關的數位行銷工具也相當重要,這部分我們會在後續介紹。

註 1:《Google 台灣智慧消費關鍵報告》指出,77% 消費者與過去相比,會參考更多資訊來源才決定購物;另外,56% 的消費者,會同時在線上、線下渠道蒐集相關資訊。換句話說,消費者實際上可能會先在社群平台上比較產品聲量,再去電商平台查看功能、價位,然後在 Google 搜尋看不懂的功能名稱,最後閱讀評論區不同使用習慣者的使用心得,才會決定是否購買。不會第一次看到就下單,反而是多管道蒐集資料與比較,這樣的現象反映了現當代消費者旅程的複雜性。

註 2:由於廣告競爭激烈、演算法變化等因素,Google 與 Facebook 的廣告費用都逐漸攀升。數據指出, Facebook 廣告 2023 年的平均 CPC 報告為 1.72 美元,與前幾年相比有所上升;專家也提出觀察,發現截至 2024 年第一季度 Google CPC 同比上升了13%。

四、行銷漏斗應用:結合消費者旅程

消費者旅程(Buyer Journey)三階段:意識、考慮、決策
(資料來源:How to Create Content for Every Stage of the Buyer's Journey, Amanda Sellers)

消費者旅程(Buyer Journey),將消費者從認識品牌開始,一直到購買商品的心路歷程,依序分成三階段:

  1. 意識(Awareness)
  2. 考慮(Consideration)
  3. 決策(Decision)

消費者旅程剛好分別對應到行銷漏斗的三大階段:

  1. 意識(Awareness) → 上層漏斗(TOFU)
  2. 考慮(Consideration) → 中層漏斗(MOFU)
  3. 決策(Decision) → 下層漏斗(BOFU)

將這兩者結合的好處在於,我們可以透過分析消費者旅程,了解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之前,他們在意什麼、需要什麼?如何才能有效刺激他們購買?然後進一步搭配行銷漏斗去分析,我們在上層/中層/下層漏斗該做什麼事情,才能有效打中他們的痛點。

簡單來說,結合行銷漏斗與消費者旅程後,能幫助我們轉變商業決策的思維,從思考「如何讓消費者購買」,轉換為「消費者想滿⾜什麼」、「我們該如何滿足消費者」,藉此達到有效的精準行銷。

五、行銷漏斗成效指標:轉換率

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,甚至實際執行之後,我們需要明確的量化指標,掌握行銷漏斗的執行成效,藉此評估還有哪些優化改善的空間,而這樣的指標我們統稱為「轉換率」。

轉換率實際上沒有絕對的一致的指標,依據公司產業、產品性質、渠道與漏斗不同階段,會有不同的指標可以參考,甚至想要自行定義也沒問題。

這邊我們搭配三層的行銷漏斗,為大家介紹常見的評估指標有哪些:

  1. 上層漏斗(TOFU):意識
  • 來自各渠道(自然搜尋、付費廣告、社群媒體)的曝光數量
  • 社群媒體的追隨者數量、參與度(按讚、分享、留言的數量)
  • 部落格文章的瀏覽數、使用者數

  1. 中層漏斗(MOFU):評估
  • 訂閱電子報的開啟率、點擊率、退訂率
  • Google Analytics 的內容參與度指標(如:頁面停留時間參與度和跳出率等等)
  • 免費資源(如白皮書、講座活動、試用包)的領取/報名人數
  • 點擊「免費試用/會員註冊」的數量,或預約會議/體驗/諮詢的人數

  1. 下層漏斗(BOFU):決定
  • 潛在消費者轉為消費者的比例
  • 購物車放棄率
  • 客戶獲取成本 CAC(包括行銷、廣告、銷售等成本費用)

另外,也有人會再進一步設定「續約率」、「流失率」、「回購率」等指標,去優化行銷漏斗更下層的留存階段,期望藉此將難能可貴的既有流量保存,並以滾雪球的方式逐漸增加。

但不論是哪種指標,其重點都在於幫我們評估該階段的成果優劣,找出下一個優化的方向。舉例來說,如果中層漏斗、下層漏斗的轉換率都很高,只有上層漏斗轉換很低,那麼我們就可以投入更多廣告、行銷資源來爭取曝光,藉此提升整體收入。

六、行銷漏斗案例:芝蔴街美語利用 GoSky AI Chatbot 獲取大量名單!

「互動測驗」是中層漏斗常見的行銷手法之一,好處在於透過趣味互動遊戲,讓潛在消費者更願意提供個資、讓品牌蒐集潛在客戶名單,也可以享受遊戲的過程,甚至分享給親朋好友,為我們增加曝光。

這邊以芝蔴街美語與 GoSky AI 合作的活動為例,芝蔴街美語這次透過 GoSky AI chatbot 設計出「你的寶貝是哪種人氣王」心理測驗,並透過一連串的步驟邀請用戶參與遊戲:

  1. 透過「立即測驗抽好禮」的文案素材,吸引用戶目光
  2. 用戶在 Facebook 貼文下方留言、標註其他人
  3. 透過 GoSky AI chatbot 自動回覆功能,私訊自動發送心理測驗連結
  4. 測驗完成後,引導訂閱粉絲專頁,之後可以向粉絲免費推播重要通知

這檔活動中,用戶成功進入連結、並完成趣味互動的比例高達 94%,最終甚至帶來高達 87% 的問卷填答率,累積了大量的新、舊用戶名單資料!

芝蔴街美語心理測驗活動成效漏斗
芝蔴街美語心理測驗活動成效

芝蔴街美語成功透過心理測驗的活動,與既有用戶培養更進一步的深度互動,也帶來了更多陌生曝光,同時達到增加曝光(上層漏斗)、提升互動(中層漏斗)的雙重目的。掌握這些用戶資料之後,甚至能在 GoSky AI chatbot 後台為不同用戶族群貼上標籤,以利下一次分批進行分眾行銷,不斷透過流量培養流量,帶來滾雪球般的巨大的效益。

結論

傳統的三層漏斗(TOFU-MOFU-BOFU),固然樹立了經典的商業分析框架,幫助品牌理解如何找到突破點,提升曝光、增加轉換,但終歸只是「線性」的思考框架,讓整個消費旅程在「購買」之後就畫下句點,也難以應對現今消費旅程複雜、廣告競爭度極高的狀況。

搭配其他的行銷漏斗理論,進一步去思考如何透過優化「留存」、提升「推薦」,為品牌帶來更多流量與轉換,並透過相關的自動化行銷工具,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這或許是品牌端在 21 世紀運用行銷漏斗的成功關鍵。

若想深入了解如何透過 GoSky AI chatbot 的自動回覆、心理測驗、免費推播功能,有效達成自動化行銷的目的,歡迎點擊下方按鈕,免試嘗試建立自己的聊天機器人,或是拉到頁面下方與我們的專業顧問聯繫:

延伸閱讀:Persona人物誌是什麼?4步驟教學、4款免費模板、3大產業範例

延伸閱讀:揭秘雙 12、聖誕購物節趨勢,5 大社群行銷神器衝出電商驚人業績

立即免費註冊預約免費 1v1 顧問